您的位置:首页 - 物探文化 - 职工文苑

职工文苑

百年政党引领团员青年梦回汉唐(市住建局党史征文比赛优秀奖)

发布时间:2021-11-29作者:冯杰阅读数量:1918

   说起党史教育,在我看来,不仅是建党一百周年的光辉历程,更是每个优秀党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是党史是一片海,那党员的历史就是海中的一滴水。学习党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习党员的历史。这样的优秀党员事迹,如繁星一般在夜空中的闪耀。

学习党史,既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观看影视剧,也可以走进博物馆或者纪念馆,更应学习身边或者当代优秀党员的品质才干。

为人民献身的革命先烈

在看完《觉醒时代》这部电视剧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的党员在革命过程中牺牲了生命,比如29岁就惨遭反动派残杀的陈延年,本是出身名门有远大前途,本可以留学美国与佳人相爱,却为了四万万国民的自由幸福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放弃了亲情和爱情,不顾危险与困难,毅然决然地在革命道路上一往无前,这样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是何等的伟大。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道路上鲜花满地,不分男女,不论老幼,自发前来的党员群众的不论山南海北,跳动着一样的中国心,流淌着一样的汉唐血,纪念着同一位民族魂。

“点石成金”的找矿专家蒋其胜

即使在当代,在我工作的地质勘查行业,也有一个无愧于学习榜样的党员。尽管地质找矿是个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矿产勘查的成功率只有1-2%。然而在他的主导下,所在单位连续发现了姚家岭、高家塝两个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超过了1000亿元,为单位实现了探矿权转让收入13.5亿元,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作为一名党员,其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也应该是我们党史教育学习的一部分。

个子不高,待着眼镜,待人和蔼,普通的外表下有着异于常人的智慧和决断力。公开资料显示,1978年他从合肥工业大学矿产地质勘探专业毕业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是那个时代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也是一直是他的人生目标和生活的全部。在他投身地质找矿事业的37个春秋里,不畏酷暑严寒、不怕危险牺牲、辗转深山老林,科学创新、锐意进取,在最艰苦的野外一线取得了辉煌的找矿业绩。南陵姚家岭铜铅锌矿普查和青阳高家塝钨(钼)矿深部及外围普查,双双取得找矿重大突破,探明了两处大型金属矿产地。其中锌、金、钨三种金属的资源量达大型规模,铜、铅、银三种金属的资源量为中型规模。

尤其是姚家岭特大型矿床,本身是在一个昔日被认为“无矿区”取得的重大找矿发现。该地区勘查找矿前后经历四十多年,几上几下无结果,一度被前人判定为“无矿区”,2002年以来蒋其胜领导的团队经过深入研究,打破铜陵地区传统的找矿模式,运用新的找矿思路,经过八年艰苦勘查,新发现一个以锌金为主的特大型多金属矿床,打破了铜陵矿集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传统的找矿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姚家岭找矿成果奖金分配时,按照“首席专家重奖、项目组成员大奖,全队职工共享”的原则,蒋其胜总工作为该项目首席专家应得近400余万元奖金,但是,蒋总为使全队每位职工提高2000元奖金,自己主动减少了一半奖金,让大家共同分享到队找矿发展成果,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实干报国、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

身边的红色力量源泉之王稼祥纪念园

芜湖狮子山,西眺长江,东顾赭麓,神韵天成。20世纪20年代,18岁的少年王稼祥在这里的圣雅各中学学习文化知识,走上了革命道路。终其一生,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人为纪念和瞻仰伟人遗迹,并激励后来人传承共产理想和革命意志,特在这一片苍松翠柏中修建了纪念园。

秋日暖阳中,作为新时代青年中的一员,我怀着崇敬之心参观了这一红色教育基地。紫色的台阶之上,环映在苍松翠柏之间,铜像足有几米高。一个穿着军装的青年人,背着的手像是拿着书,坚毅的目光望着前方,像是在运筹帷幄,又像是憧憬着未来。此情此景,不由得鞠躬一次,以表对前辈的尊敬。回来后发现拍出来的照片都带有七彩色,颇有种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感觉。拾阶而上,看到一个醒目的棕红色牌子,上面挂满了学生,军人,公职人员等遍布社会各阶层的“红色教育基地”,可见纪念园一年四季都有来参观和学习的民众,社会各界对“爱国爱党爱人民”思想教育也在深化。

路旁放了一排展板,我注意到一个29年出生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因为烈士事迹的感触,一连6天用16开纸抄写了83页先烈事迹,此后开始了自费的红色经典宣讲。30年中,他走遍了30个省1006个县,讲演破万场,吸引听众500多万人次。一个老人,有如玄奘西行式的毅力和信念,其红色宣讲本身也是党史教育的一部分。有趣的是,这边以前是圣雅各中学,现在墙外也是个中学,仅一门之隔。朗朗读书声,百年未变;只是100年前,先辈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00年后,青少年们为民族之复兴而读书。100年间,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奋斗。

从纪念馆中拜访的一张1941年的履历表可见,35岁的王稼祥英文和俄文都不错,因愤恨军阀而入党,后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当时的入党介绍人已不在世。革命岁月,烽火连天,乱世中的离别很可能就是永别。在一张泛黄的旧书页中,时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提出: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其时文对当代执政为民也很有借鉴意义,党史教育学习也需要加强政治工作,用光辉事迹和反面典型持续而深入的净化党员群众的思想,才能凝聚改革发展的最大合力。

从一个旧照片中看出,遵义会议就开在这个简陋的房间里,他因为投了关键的一票,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央红军。这说明做一个敢于说真话,敢于实事求是的人,需要一定的智慧和魄力。

1943年,在延安的一面窑洞里,玉米花生大蒜挂在土墙上显示了秋天的大丰收,来回踱步上下求索的他在当时的《解放日报》上,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自此中国共产党有了一切工作的方针。

建国后,他受命担任首任驻苏大使,当时的国书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与斯大林见面的纪录片在循环播放,当时的盛况可见一斑。后担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与世界各国不同的政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而晚年的王稼祥参加活动时,在普通群众之间神态自然,毫无违和感。斯人已去,先辈遗风就像纪念柜里的水银温度计一样,与自然天地永存,并融入到了青年血脉中。

党史就像一条长河川流不息,党史学习就像饮水解渴一样能增强干事创业的动力。每个青年,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需要不断学习各种技能来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对历史的学习,尤其是对党史的学习,能让我们对当下和未来有更大的定力。